若干年后回顾历史,2015年及之后的一段时期,可能被定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飞的岁月。在2015年的产销量双双实现3倍以上同比增长的基础上,行业机构和业内权威人士大胆预测,新的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有望再翻一番,挑战70万辆关口。
尽管产销绝 对值在乘用车市场的占比依然不高,可观的增速与巨额财政补贴的诱惑,还是让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新兴企业乃至互联网公司争相站上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爆发式增长,一些“并发症”也逐渐显现;除了延烧至今的“骗补”风波,在过去的一年间,有关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的报道及投诉,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爆发式增长的过程。
作为新生事物,新能源汽车遭遇质量问题,是其商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必然。关键在于,从汽车企业到主管部门,能否在产品质量管控、售后服务与相关规范完善方面有所作为,以防微杜渐——未来,随着竞争充分化与财政补贴退坡,市场的力量终将主导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届时,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更直接地与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挂钩。
电池衰减问题浮出水面
通常来说,汽车质量问题是随着销量与用车时间增长而逐渐积累的。就此而言,目前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乘用车,车龄多在两年以内,尚处于新车阶段;这就决定了,无论在汽车垂直网站的车型论坛还是消费投诉类网站,能够直观反映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的案例,其绝 对数量无法和传统汽车相比。
但另一方面,在一些推广力度较大的示范城市,以及一些销量表现突出的产品上,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反馈,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向性。
同时,技术路线的差异,令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有必要被区别看待。201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总销量不及纯电动汽车(EV)的一半,但就具体车型而言,PHEV的销量聚焦在少数明星产品上,直接导致质量问题的报告频率较EV更高。
作为介于燃油车与纯电动车之间的过渡产品,PHEV同时具备前两者的动力系统,且涉及动力流分配等技术难点,较高的系统复杂性,导致其产品可靠性面临更多考验。就从真实车主处收集到的信息来看,除了传动系统异响等现象,“纯电行驶里程缩水”的问题,在一些热销车型上亦初露端倪;在*严重的场合,问题车辆的电池容量减少了两成以上。
这种现象与PHEV车型的固有特性有关。由于成本限制,此类车辆的动力电池容量较小,在综合工况下,通常仅能提供50~100公里的纯电行驶里程。这就意味着,在纯电行驶距离相等的情况下,PHEV动力电池的循环次数将是EV的数倍;频繁的充放电,加上温度等外因,更容易令电池组内部物理、化学特性改变,导致可用容量下降。对整车企业来说,PHEV车型动力电池更严苛的工况,无疑对电池管理、散热等相关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比之下,纯电动汽车由于电池工作环境较好,截至目前并未出现太多关于电池容量及续航里程的非议。在EV车型保有量*高的北京,私人用户就车辆品质的代表性投诉,主要涉及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密封性欠佳乃至车窗玻璃脱落等“低级”问题,与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三电”并无太多关联;此外,4S店维修效率低下也屡遭消费者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