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销售直拨
     025-85550202;
     025-85550520;


master@csch.com.cn

技术咨询:
     025-85550520

duan@csch.com.cn

售后服务专线:

     15251851604    

wu_yuyang@csch.com.cn

传 真:025-85550303


深圳市中霍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街道牛地埔村美满圆小区
联系人:颜安军/副总
Mobile:18038070895
E-mail: szyanaj@csch.com.cn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其它

传感器新闻的优势与困境

  传感器新闻的优势  

1、传感器将拓展感知能力,开辟信息采集新维度
传感器是“人的器官的延伸”,它们可以代替人的眼睛、耳朵等去探测和感知,而相比人的能力,传感器在感知的广度、深度、准确度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2015年10月央视推出的“数说命运共同体”专题中,5位数据分析员用了21天分析从GP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获得的“全球30万艘大型货船轨迹,分析比对的航运数据超过120亿行,从数据分析中他们发现,过去一年里途经“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海上货运量增加146%,而同期全球航运总量只增加3.8%。对于这个专题中核心数据的挖掘来说,GPS系统至关重要,而GPS系统就是一种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传感系统。

近3年春节期间央视联合百度推出的“据说春运”,也是基于GPS等地理位置数据描绘出春运期间中国人口的大规模运动。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智能传感器,它们将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环境、各种物体以及人身上。它们从过去人力无法企及的层面来获得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媒体从新的维度揭示与描绘新闻事实。


2、传感器可以探测未来动向,提供预测性报道新依据
过去媒体*缺乏的能力之一,是预知未来的能力。借助媒体人或专家的智慧来预测未来,总是有其局限性,且预测失灵的情况非常普遍。对于自然界与社会的洞察,越来越多的需要靠数据说话,而这些数据,未来将大量地来自物联网。

据媒体报道,2014年11月,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武汉二桥、汉江特大桥4座特大桥上被安装了传感器,实时监测健康状况,自动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类似的做法正在更多的桥梁上实施。这不仅可以更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也可以使得在危险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桥梁自身可以发出预警信息。可以推想,类似技术,也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正如天气预报一样,很多传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监测某些对象的变化过程与趋势,因此,以传感器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将是必然的。这也会为管理者和媒体提供预知未来的重要依据。


3、传感器传导个性需求,“定制化”信息服务成为可能
传感器是用户与媒体之间的连接器,是定制化信息服务的依据。人的空间位置、身体状态、运动状态甚至心理反应,在未来都可以通过传感器或其他智能设备来探测或描述,这为基于个人的即时场景的信息生产与推送提供了依据。因此,未来的用户研究,将需要更多地借助物来理解人。当越来越多的智能物体存在于人的身体上(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的传感器等)以及人的生活环境中(如智能家居物品),各种与人相关的物体的数据,便成为人的行为、需求及状态等的一种外化或映射。也可以说,传感器可以提高人的“可量化度”与“可跟踪性”。未来的定制化信息生产,将是针对个体及其关联场景的整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而用可穿戴设备与传感器来了解用户的实时需求与场景,完成个性化数据采集与传导,是定制化生产的基础支持。

放眼未来,我们还要看到,传感器不仅连接起了数据与媒体,连接起了用户与媒体,也为智能化的新闻信息生产包括机器自动写作新闻提供了前提,传感器新闻也将进化为智能化新闻。

 传感器新闻存在的困境  

1、自制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难以保证
数据的准确性与传感器的精度、样本取样方法、测量指标、计算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传感器新闻生产中普遍使用的自制传感器对数据精度的要求较低,而且不同对象使用传感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自制传感器——包括使用成品传感器——搜集的数据,在精度和效度上会与专业检测机构和设备有一定差距。以我国为例,目前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主要应用于两方面——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为了确保专业性,仪器设备和监测队伍都需要国家认证媒体或公众使用的便携式仪器在专业环境监测中仅用于应急监测,但是对传感器的误用也会造成假新闻泛滥。


2、精 确数据的采集和获取存在一定难度
成熟的传感器网络数据通常掌握在政府、企业、大学等权威机构的手中。对于大多数媒体机构来说,从第三方机构获取大规模、高精度的传感数据存在各种限制。这种限制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第 一,出于对用户隐私的保护,第三方机构不便于贡献数据;**,组织出于对自身或公众利益的考量不会轻易共享这些精 确数据。


3、对隐私的保护缺乏法律保障
传感器新闻彻底打破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边界,在报道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公民隐私的泄漏;另一方面,智能手机、运动手环等移动传感器也成为相关单位获取个体信息的重要方式。斯蒂文斯理工学院和宾汉姆顿大学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智能手机等可穿戴设备所提供的移动传感数据可以识别人们的PIN和密码,且在第 一次尝试中就能达到80%的正确率。除此之外,媒体和广告商往往通过这种佩戴的移动传感器获取公民的地理位置、移动轨迹、电话记录、甚至是在网页的浏览顺序和停留时间等信息,并将其作为用户反馈——记录并返还到计算机,汇成数据库以在特定情况下形成新闻报道或对用户的**推送,但这实际上已经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