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也面临着一些困扰。
第 一,传感数据的准确程度与是否采用了恰当的传感器、传感器自身的质量(精度、抗干扰性等)、传感器布控、测量指标及计算方法等有着密切关系。在无祛获取专业权威数据的情况下,媒体不得不采用自主研发的传感器,而这种传感器的精度较低,加受主体操作方法的影响,所获取的传感数据就会和专业监测机构的结果存在差距。《太阳哨兵报》的约翰.梅因斯和萨利.克斯丁为了获得警察超速的数据,用自购的“测速 枪”在高速公路上收集数据,但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仪器的质量和操作方法都将引发公众的质疑(itt。.在我国,媒体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为了体现科学性和严谨的专业态度,仪器设备、监测人员的资质都需要国家有关部[ ]的认证,对传感器的误用或监测方法失当部将降低数据质量,自然不能作为报道的依据。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生存空间,要求保护隐私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隐私权的“不为人知”与新闻报道的“广 为人知”发生冲突的结果就是,一旦媒体公布了某些信息,公民的隐私权将会受到侵害。通过各类传感器收集到的沙及公民个人的信息一旦被报道,公民的隐私将面临泄露,并由此带来**影响。把传感器安装在公共场所,如公园、街角、I'场、路口等时所采集到的音视频信息,也存在侵犯公众个人隐私的可能性。因为,从一些看似细小的信息中可以整合出清晰的个人形象。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只需掌握四个时空移动数据,就可以辨识出95%的个人身份信息(de Montjoye,2013)。当公民不知道传感器所采集的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被如何使用,也没有机会选择不参与合作,或者没有机会纠正虚假的或误导性的数据时,那么他们的隐私肯定是被侵扰了。(Solove,2011)
第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共器”。传感器的类型众多,性能、质量参差不齐,传感器新闻要求新闻从业者首先要了解传感器的测量特征、精度、值域范围、成熟度、运作距离以及能耗等,据此来找到匹配需要的传感器。除了选对传感器之外,还要考虑传感数据的运算问题,新闻从业者不是程序员,这就需要与技术人员合作,对传感数据进行物理计算,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什么样的数据信息能够被传感?在实施传感器新闻之前就应该了然于胸。如果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即使拥有合适的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信息也未必有用。因此,对新闻媒体而言,通过传感器搜寻数据、论证事实、评估价值,需要比较完备的人才结构,统计师、数据分析师、交互设计师、程序员等是不可或缺的。除了招募专业人114土外,也可以鼓励新闻从业者发挥附加技能的方式,构建复合型的人才结构是当前中外新闻界发展的趋势。
第四,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的采集、加工与扩散的方式,公众的概念也已不像原先那样狭隘与方便定义,它现在已无处不在。"公众已不仅是新闻生产的目标,也逐渐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媒体不得不考虑公众对新闻的影响。传感器新闻涉及到两类公众一 需要在其中收集数据的公众,以及那些帮助媒体获取数据的公众。利用公众的帮助来采集数据也引发了新的职业道德问题,即如何告知、引导公众做好准备并保护自己。新闻媒休需要考虑公众在收集数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涉及法律和安 全等风险问题。让公众在牺牲自己安 全的情况F为媒体采集信息或内容,或者是当他们选择承受风险时接受一些实质的结果,都是不合理的,是媒体不负责任的表现。“媒体不仅对新闻故事的主体和受众负责,它还要为在采集信息时提供了帮助的人负责。"这就要求媒体不得不在报道之前考虑如何帮助和引导公众。
从交通摄像头到GPS定位系统再到太空里的人造卫星,传感器无处不在,我们就生活在传感器时代。现阶段,把传感器引入新闻生产领域还是比较新的探索,仅有美国的个别媒体在进行尝试。随着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运用数据做新闻渐成趋势。生产、收集数据仅是传感器新闻*基本的应用,随着各类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的定位传感器,生理传感器等的研发与开放,**地向用户推送本地新闻和信息服务,实时地监测、反馈用户体验将不再困难。传感器新闻使得新闻信息的采集从公共场合单纯的人类观察转变到了技术层面的全 面监控,在为媒体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米r安 全、法律及伦理等问题,这些都值得做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